𦬫 U+26B2B, 𦬫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26B2B
𦬪
[U+26B2A]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 𦬬
[U+26B2C]

跨语言

编辑

汉字

编辑

𦬫艸部+4画,共8画,部件组合

来源

编辑

汉语

编辑

字源1

编辑

形声汉字:意符 + 声符 (上古 *kʰʷeːnʔ)

源自1922年出土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碑从“𦬦隶变的字形,由于隶变过程中普遍从“竹”者混同讹变成“艸”,其笔画那一点也当成石花忽略,而认定“”形不被重视[1][2];直到战国秦汉简帛书陆续出土隶定,才确认为从“艸”从“犬”。

释义

编辑
关于“𦬫”的发音和释义,请见“”。
(此字是“”的异体字。)

出处

编辑
  1. 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卷五》,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08-01. 另见讨论
  2. 杜忠诰, 说文篆文讹形释例, 文史哲出版社. 2002:  222, ISBN 978-957-549-417-9 

字源2

编辑
关于“𦬫”的发音和释义,请见“𦬦(疑)的类推,台湾户政用字)”。
(此字是“”的异体字。)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