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864E, 虎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864E

[U+864D]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U+864F]

汉字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台湾
标准字
日本 朝鲜
汉字
繁体字
(旧字形)
繁体字
(新字形)
规范字 旧字体 新字体
()
注:不同浏览器渲染字体未必正确。
字形拆解/相关派生汉字
  • 系列#0683():
    俿
  • 系列#2642():
    𧇄
  • 说文解字
    山獸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从虎。

    ——《说文解字

    《说文》所收“虎声”字
    拼音 反切 上古音 形声 《说文》解
    呼古切 / 山兽之君。
    xiāo 呼讶切 (口,一曰虎声) 啼声也。
    呼古切 (玉,虎声) 发兵瑞玉,为虎文。
    荒乌切 (鬼,虎声) 鬼貌。

     注:见“/”(*ɦlaaw,呼也,从声,号从声)。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虍字部》 虎
    〔古文〕𧇂虝𪊖《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

    ——《康熙字典

    字源 编辑

    古代字体(
    西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说文解字
    (汉·许慎
    甲骨文 金文 金文 楚系简帛文字 秦系简牍文字 古文字 小篆
                 


    笔顺 编辑

    笔顺
     

    参考 编辑

    编码 编辑

    ”的Unihan数据

    汉语 编辑

    词源 编辑

    来自原始汉藏语* k-la(“虎”),来自原始孟高棉语*klaʔ(“虎”)。比较高棉语的同源词 ខ្លា(“虎”)。

     
    汉语维基百科有一篇文章关于:
    维基百科

    读音 编辑

    国语/普通话
    汉语拼音
    注音符号 ㄏㄨˇ
    国际音标
    通用拼音
    粤语广州话
    粤拼 fu2
    耶鲁拼音
    国际音标
    广州话拼音 fu²
    黄锡凌拼音 ˊfu
    闽南语
    白话字 hó͘
    台罗拼音 hóo
    客语
    梅县话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尔系统,2011年)

     查阅自网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阅日期 2012-12-04。

    现代北京音(汉语拼音)中古音构拟上古音英义
    xuX/*qʰˁraʔ (西部方音)/tiger
    中古音母,一等合,遇摄,上声,
    各家拟音(中古)
    郑张尚芳 高本汉 李荣 潘悟云 蒲立本 王力 邵荣芬
    各家拟音(上古)
    高本汉 李方桂 王力 白一平 郑张尚芳 潘悟云
    Ⅱ/33部 鱼部 鱼部 鱼部

    释义 编辑

     
    [1] 虎.

    (hǔ,ㄏㄨˇ;粤 fu2;呼古切)

    1. 哺乳动物名。黄褐色,有黑色斑纹。通称老虎
      • 相关汉字:(虎皮纹路)、驺虞,兽名)、/(虎皮纹路)、(白虎)、(黑虎)
      • 西汉·扬雄《方言》:“虎,陈魏宋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于䖘,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
    2. 威武勇猛。例:虎将
    3. 残暴
    4. 迅猛
    5. 威吓。通“”。
    6. 〉 指面露凶相。例:虎起脸。

    (hù,ㄏㄨˋ)

    1. 虎不拉)〈伯劳

    翻译 编辑

    组词 编辑

    见:附录:汉语词汇索引/虎

    日语 编辑

     
    日语维基百科有一篇文章关于:
    维基百科 ja

    读音 编辑

    朝鲜语 编辑

    读音 编辑

    训读 (pem)
    音读 (ho)

    越南语 编辑

    读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