𦬫 U+26B2B, 𦬫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26B2B
𦬪
[U+26B2A]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B 𦬬
[U+26B2C]

跨語言 編輯

漢字 編輯

𦬫艸部+4畫,共8畫,部件組合

來源 編輯

漢語 編輯

字源1 編輯

形聲漢字:意符 + 聲符 (OC *kʰʷeːnʔ)

源自1920年代出土的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碑「𦬦」的隸變字形,但因其筆畫的那一點被當成石花而忽略,而認定為「」形[1][2],後續的戰國秦漢簡帛書陸續出土隸定才被重新判定。

釋義 編輯

關於「𦬫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此字是「」的異體字。)

出處 編輯

  1.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卷五》,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5-08-01. 另見討論
  2. 杜忠誥 (2011-07) 漢字沿革之研究, 老古文化, ISBN 978-986-6059-00-1, 頁44

字源2 編輯

關於「𦬫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𦬦(疑)的類推,臺灣戶政用字」)」。
(此字是「」的異體字。)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