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82BA, 芺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82BA

[U+82B9]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U+82BB]

跨语言

编辑

汉字

编辑

艸部+4画,共10画,仓颉码:廿竹大(THK),四角号码44430部件组合

参考

编辑
说文解字
艸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气。从艸夭聲。

——《说文解字

汉语

编辑
正体/繁体
简体 #

字源1

编辑

发音

编辑

注解:在部分粤语方言,包括香港粤语中,零声母/∅-/常读作鼻音化的 ng-声母/ŋ-/.

韵图
读音 # 1/2 2/2
(34) (34)
(92) (89)
上 (X) 上 (X)
开合
反切
白一平方案 'jewX 'awX
拟音
郑张尚芳 /ʔˠiᴇuX/ /ʔɑuX/
潘悟云 /ʔᵚiɛuX/ /ʔɑuX/
邵荣芬 /ʔiæuX/ /ʔɑuX/
蒲立本 /ʔiawX/ /ʔawX/
李荣 /ʔjɛuX/ /ʔɑuX/
王力 /ĭɛuX/ /ɑuX/
高本汉 /ʔi̯ɛuX/ /ʔɑuX/
推断官话读音 yǎo ǎo
推断粤语读音 jiu2 ou2
郑张系统 (2003)
读音 # 1/2 2/2
序号 14624 14633
声符
韵部
小分部 3 3
对应中古韵
构拟上古音 /*qoːwʔ/ /*qrowʔ/

释义

编辑

  1. 名,味

字源2

编辑

由于“”长期遗失“𦬫”的环节,字书仅存中间产物“𥬇”从犬之故不可得,有些学者以隶变过程中“艸”、“竹”混同情形,尝试用“”解释[注 1]

日本汉字学者白川静以甲骨文和金文最初基于宗教及咒术的观点,认为“芺”像年轻女巫披头散发举手跳舞的样子,并以“”的本字“𡝩”旁证是“笑”的初文[1][2]高田忠周则以经传借“芺”为“𡝩”,变作“𥬇、笑”又讹作“”,推论出“笑”的小篆字形应当作“芺”[3]

元朝周伯琦《六书正讹·去声·十八啸笑韵》:“笑,仙妙切,喜而解颜启齿也,从竹从夭声。李阳冰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别作芺𭈎,并非。”乃至清朝亦不乏有关辨正之说,如:

  • 毕沅《经典文字辨证书·艸部》:“芺关咲并俗,《汉书》:壹关相乐。”
  • 郑诗《古今正俗字诂》:“芺,艸也,从艸夭声。味苦,江南食之㠯(以)下气。贵阳王中肃谓哭笑字既无本字,宜叚此芺字为之,诗亦谓然;又竹部,笑下曰:𥬇,喜也,从竹从犬。竹部笑本徐铉所增,其义亦不能明。《九经字样》先笑后𥬇㠯为从竹从夭,竹为乐器,君子乐然逸笑,仍不能尽其义;𥬇笑既无所据,故不如叚芺字为之,此字古今聚讼莫得其正,姑存此说㠯俟世博𤴓(正)君子。”
  • 铁珊《增广字学举隅》:“笑,𭈎𥬇均非,音肖,喜而解颜启齿也。”

可见元朝以降即有芺笑相混,还出现俗字“𭈎”的情形。而在1920年后“𦬫”字形陆续出土,找到失落的环节,“芺”为“笑”本字或借字的说法自然不成立了。

释义

编辑
关于“”的发音和释义,请见“”。
(此字是“”的借字。)

注释

编辑
  1. 主要受到《说文》:“𡝩,巧也。一曰女子笑貌。”影响,将偏旁“芺”与“笑”连结起来;《集韵》之前字书未提《说文》谓女子笑貌,疑后人所加,但连勇于改篆从己的段玉裁作注都采信,遑论其他知名学者。而“笑”又是通行《说文》新附增补字,在当时训诂材料局限下,原典的“芺”反更能解释“笑、𥬇、”等相关字形讹变。

出处

编辑
  1. 白川静. 《字通》. 平凡社. 1996-10-01.
  2. 中华语文知识库 - 汉字源流:妖
  3. 服部耕石, 大篆刻字林『六書通正』デジタルブック, 三圭社. 2014:  1689 

日语

编辑

汉字

编辑

表外汉字

  1. 本词语需要翻译为汉语。请协助添加,并移除{{rfdef}}模板。

读音

编辑
  • 音读(未分类): おう (ō)よう ()
  • 训读: あざみ (az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