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 聯
說文解字
|
連也。从耳,耳連於頰也;从絲,絲連不絕也。 ——《說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未集中》《耳部》 聯 《唐韻》力延切《韻會》陵延切《正韻》靈年切,𠀤音連。《說文》連也。从耳,耳連於頰。从絲,絲連不絕也。《張衡·思𤣥賦》繽聯翩兮紛暗曖。《陸機·文賦》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又官聯。《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三曰官聯,以會官治。《註》聯,讀爲連。謂連事通職相佐助也。又合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三曰聯兄弟。《註》聯,猶合也。又《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爲比,十家爲聯。五人爲伍,十人爲聯。四閭爲族,八閭爲聯。又《集韻》連彥切,音𤹨。不絕也。
——《康熙字典》
|
「聯」從「耳」從「絲」,會以絲飾耳或繫飾物之意。[1]商周文字早期本從「耳」從「幺」作「𦔷」,「幺」本是「糸」的簡體。西周文字中「聯」的「幺」增繁為「糸」作「𦕱」,「聯」字或寫為上下結構。戰國楚文字改為從「耳」「串」聲,或寫為「耳」半包圍「串」的結構。戰國秦文字不明,至東漢《說文》小篆和隸楷「糸」又增繁為「絲」,應為繼承戰國秦文字。隸楷「聯」多寫作從「耳」從「絲」、「絲」下省作四點「灬」形的「聮」,明清右下寫作「丱」形的「聯」才變得常見;可能是「絲」的穗聲化變「丱」聲,或文字嬗變過程中混同了「關」(闗、𨵿)的寫法。
|
上古漢語
|
卵
|
*ɡ·roːlʔ, *ɡ·roːnʔ
|
關
|
*kroːn
|
関
|
*kroːn
|
聯
|
*ɡ·ron
|
異體字
- (注:若字形無法正常顯示,請安裝Unicode擴展字形檔。)
- ↑ 「漢語多功能字庫:聯」,(請提供作品標題)[1],訪問於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