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56DE, 回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56DE

[U+56DD]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56DF]

漢字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系列#0717():
  • 字源编辑

    古代字體(
    西周 說文解字
    (於漢朝編纂)
    《六書通》
    (於明朝編纂)
    金文 古文字 小篆 傳抄古文字
           

    筆順编辑

    筆順
     

    参考编辑

    编码编辑

    “回”的Unihan資料

    漢語编辑

     
    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

    讀音编辑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現代北京音(漢語拼音)中古音構擬上古音英義
    huíhwoj/*ɢʷˁəj {*[ɢ]ʷˁəj}/go round

    国语/普通话
    汉语拼音 huí
    注音符号 ㄏㄨㄟˊ
    国际音标
    通用拼音 huéi
    粤语广州话
    粤拼 wui4
    耶鲁拼音 wùih
    国际音标
    广州话拼音 wui⁴
    黄锡凌拼音 ˌwui
    吴语上海话
    国际音标
    客语
    梅县话 fi²
    四县话

    近義詞编辑

    方言用詞 — [地圖]
    語言 地區
    文言文
    書面語 (白話文)
    官話 北京
    臺灣
    成都
    粵語 廣州
    香港
    台山
    客家語 苗栗(北四縣)
    屏東(內埔,南四縣)
    新竹縣(竹東,海陸)
    臺中(東勢,大埔)
    新竹縣(芎林,饒平腔)
    雲林(崙背,詔安腔)
    閩南語 廈門
    泉州
    漳州
    臺北
    新北(三峽)
    高雄
    宜蘭
    彰化(鹿港)
    臺中
    臺南
    新竹
    金門
    澎湖(馬公)
    檳城(泉漳)
    潮州
    汕頭
    吳語 溫州 走……轉
    方言用詞 — (“回數”) [地圖]
    語言 地區
    文言文
    書面語 (白話文)
    官話 臺灣
    馬來西亞
    新加坡
    粵語 廣州
    香港
    澳門
    吉隆坡(廣府)
    新加坡(廣府)
    客家語 梅縣
    五華(華城)
    河源(本地話)
    連南
    揭西
    長汀
    武平
    寧化
    苗栗(北四縣)
    屏東(內埔,南四縣)
    新竹縣(竹東,海陸)
    臺中(東勢,大埔)
    新竹縣(芎林,饒平腔)
    雲林(崙背,詔安腔)
    香港
    士乃(惠陽)
    閩南語 廈門
    廈門(同安)
    泉州
    安溪
    漳州
    詔安
    臺南
    檳城(泉漳)
    新加坡(泉漳)
    潮州
    汕頭
    新山(潮汕)
    新加坡(潮汕)
    文昌
    吳語 上海
    上海(崇明)
    蘇州
    丹陽
    杭州
    寧波 過時

    翻譯编辑

    翻譯

    组词编辑

    見:附录:漢語詞彙索引/回

    日語编辑

    2年級漢字新字体汉字,旧字体形式

    新字體

    舊字體

     
    日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

    讀音编辑

    朝鮮語编辑

    讀音编辑

    音讀 (hoy)

    越南語编辑

    讀音编辑

    異體字

    :若字形无法正常显示,请安装Unicode擴展字形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