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
|
漢字
- 牙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
---|---|
說文解字 | |
---|---|
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凡牙之屬皆从牙。 ——《說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
---|---|
〔古文〕𤘈《唐韻》五加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𠀤音芽。齒也。《說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
又《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註》以牙相噬。 又《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疏》栒之上刻爲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又《禮·玉藻》佩玉有衝牙。《疏》其形似牙也。 又《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註》牙璋,瑑以爲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又《集韻》旗名。《張衡·東京賦》牙旗𦆯紛。《註》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又《韻會》立于帳前,謂之牙門。《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又《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又姓。《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又與芽通。《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註》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又《集韻》語下切,音雅。車罔。 又《集韻》魚駕切《韻會》五駕切,𠀤音訝。《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爲固抱也。《註》牙讀如訝。謂輪輮也。《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又《唐韻正》古音吾。《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又《唐韻正》與虞吾𠀤通。《詩·召南》吁嗟乎騶虞。《山海經》《墨子》𠀤作騶吾。《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又叶五紅切。《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又叶音峨。《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康熙字典》 |
字源 编辑
- 甲骨文有「齒」但形似牙者疑指「象牙」即大齒[1]。按出土戰國楚簡「牙」、「𤘈」與《汗簡》收錄吻合[2][3],《說文》古文「𤘈」字形乃「上互下臼」[4],楚簡則「上牙下臼」[5],且上博楚簡〈鄭子家喪〉甲本「與」對照乙本為「牙」(即「与」,郭店楚簡亦同)等,在在印證「互」、「与」從「牙」出。[6][7]
古代字體(牙) | ||
---|---|---|
西周 | 《說文解字》 (於漢朝編纂) |
《六書通》 (於明朝編纂) |
金文 | 小篆 | 傳抄古文字 |
同聲符字(牙(鄭張尚芳 (2003)) )
筆順 编辑
筆順 | |||
---|---|---|---|
0 strokes |
參考 编辑
编码 编辑
“牙”的Unihan資料 | |
---|---|
|
漢語 编辑
- 牙
讀音 编辑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 ||||||||||
---|---|---|---|---|---|---|---|---|---|---|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
翻譯 编辑
组词 编辑
日語 编辑
牙
讀音 编辑
朝鮮語 编辑
- 牙
讀音 编辑
越南語 编辑
- 牙
讀音 编辑
出處 编辑
- ↑ 《古文字詁林 第二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2-01
- ↑ 中華語文知識庫 - 漢字源流:牙
- ↑ 《汗簡》今本牙部脫佚,僅見於目錄補,依夏竦《古文四聲韻》校補:
- 汗簡注釋[1], 五南圖書, 2005, ISBN 978-986-7743-90-9, 页72, 117
- 《古文四聲韻·卷二·下平聲·十麻》:牙
- ↑ 見《說文解字繫傳》:牙部,較大徐本、段注本更接近「互」形,底下一橫可有可無,同戰國楚簡寫法。
- ↑ 新出楚簡試論[2], 五南圖書, 2001, ISBN 978-957-0414-59-2, 页84
- ↑ 漢語多功能字庫:牙
- ↑ 趙玉芬.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