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7345, 獅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7345

[U+7344]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7346]

跨語言

编辑

漢字

编辑

犬部+10畫,共13畫,倉頡碼:大竹竹口月(KHHRB),四角號碼41227部件組合

衍生字

编辑

來源

编辑

漢語

编辑
正體/繁體
簡體
異體 古舊

字源

编辑

形聲漢字(OC *sri):意符 (野獸) + 聲符 (OC *sri)

詞源

编辑

本寫作。東漢時期最早的文字紀錄包括《漢書(111年之前)、《東觀漢記》的現存部分c. 150)以及支娄迦谶翻譯的《小品般若经(179)。該詞可能源自伊朗語支。在《漢書》中,獅子被描述為烏弋山離 (OC *qaː lɯɡ sreːn rel, “伊朗古國”)的本土動物,可能指亞歷山大里亞·普洛夫達西亞 (Yu, 1998),當時是帕提亞帝國的一部分。《東觀漢記》提到133年疏勒國贈送的一頭獅子,當時該國使用塞語。《後漢書》提到更早有關獅子的確切日期為公元87年,當時是月氏國作為禮物贈送的獅子。

對照原始伊朗語 *cárguš (獅子)。可能與狻猊 (OC *sloːn ŋeː)相關。

同時,Adams (2013)也提出了提出了可能的吐火羅語關聯;參見吐火羅語B ṣecake和其詞源。

發音

编辑

註解
  • su/sir - 文讀;
  • sai - 白讀。

  • 各地讀音
語言 地區
標準漢語 北京 /ʂʐ̩⁵⁵/
哈爾濱 /ʂʐ̩⁴⁴/
天津 /sz̩²¹/
濟南 /ʂʐ̩²¹³/
青島 /ʂʐ̩²¹³/
鄭州 /ʂʐ̩²⁴/
西安 /sz̩²¹/
西寧 /sz̩⁴⁴/
銀川 /ʂʐ̩⁴⁴/
蘭州 /ʂʐ̩³¹/
烏魯木齊 /sz̩⁴⁴/
武漢 /sz̩⁵⁵/
成都 /sz̩⁵⁵/
貴陽 /sz̩⁵⁵/
昆明 /sz̩⁴⁴/
南京 /sz̩³¹/
合肥 /sz̩²¹/
晉語 太原 /sz̩¹¹/
平遙 /sz̩¹³/
呼和浩特 /sz̩³¹/
吳語 上海 /sz̩⁵³/
蘇州 /sz̩⁵⁵/
杭州 /sz̩³³/
溫州 /sz̩³³/
徽語 歙縣 /sz̩³¹/
屯溪 /sz̩¹¹/
湘語 長沙 /sz̩³³/
湘潭 /sz̩³³/
贛語 南昌 /sz̩⁴²/
客家語 梅縣 /sz̩⁴⁴/
桃源 /sï²⁴/
粵語 廣州 /si⁵³/
南寧 /sz̩⁵⁵/
香港 /si⁵⁵/
閩語 廈門 (泉漳) /su⁵⁵/
/sai⁵⁵/
福州 (閩東) /sai⁴⁴/
建甌 (閩北) /su⁵⁴/
汕頭 (潮州) /sai³³/
海口 (海南) /si²³/

韻圖
讀音 # 1/1
(21)
(17)
調 平 (Ø)
開合
反切
白一平方案 srij
擬音
鄭張尚芳 /ʃˠiɪ/
潘悟雲 /ʃᵚi/
邵榮芬 /ʃiɪ/
蒲立本 /ʂji/
李榮 /ʃji/
王力 /ʃi/
高本漢 /ʂi/
推斷官話讀音 shī
推斷粵語讀音 si1
鄭張系統 (2003)
讀音 # 1/1
序號 11437
聲符 [[師]]
韻部 [[脂]]
小分部 2
對應中古韻 [[師]]
構擬上古音 /*sri/
注釋

釋義

编辑

  1. 獅子

同義詞

编辑

組詞

编辑

派生詞

编辑
漢字詞):
  • 日語: () (shi)
  • 朝鮮語: 사(獅) (sa)
  • 越南語: ()

來源

编辑

日語

编辑

漢字

编辑

人名用漢字

  1. 獅子

讀法

编辑
  • 吳音: (shi)
  • 漢音: (shi)

詞源

编辑

來自中古漢語 (中古 srij)。

發音

编辑

名詞

编辑

() (shi

  1. 獅子

使用說明

编辑

很少單獨使用。shishi 讀音幾乎總是拼寫為獅子

朝鮮語

编辑

詞源

编辑

來自中古漢語 (中古 srij)。《訓蒙字會 / 훈몽자회》(1527) 中記載的中古朝鮮語讀音作ᄉᆞ (so) (耶魯拼音so)。

漢字

编辑
韓語維基文庫包含此漢字的原文:

(音訓 사자 (saja sa))

  1. (sa)的漢字?獅子

組詞

编辑

來源

编辑
  • 국제퇴계학회 대구경북지부 (國際退溪學會 大邱慶北支部) (2007) 數位漢字辭典 전자사전/電子字典[1]

越南語

编辑

漢字

编辑

漢越音;讀法:[1][2][3]
字喃;讀法:[4][5][6]

  1. (獅子)漢字

來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