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
|
漢字
- 鬱
說文解字 | |
---|---|
木叢生者。从林,𩰪省聲。 ——《說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
---|---|
《亥集上》《鬯部》 鬱 〔古文〕𦉚《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紆物切,音罻。《說文》木叢生者。《詩·秦風》鬱彼北林。《傳》鬱,積也。《疏》鬱積而茂盛。 又《詩·豳風》六月食鬱及薁。《傳》棣屬。《陸璣疏》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 又《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疏》鬱陶,憤結積聚之意。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鍾弇則鬱。《註》聲不舒揚。 又《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鬱。《註》鬱,腐臭也。 又《左傳·昭二十九年》鬱湮不育。《註》鬱,滯也。 又《爾雅·釋言》鬱,氣也。《疏》謂鬱蒸之氣也。 又《廣雅》鬱,長也。 又《廣韻》鬱,幽也,悠思也。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 又水名。《山海經》鬱水出象郡。 又姓。《廣韻》出《姓苑》。《干祿字書》俗作欝。 又與𩰪通。《周禮·春官》鬱人和鬱鬯,以實彝而𨻰之。《註》鄭司農云:鬱,草名。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鬱爲草若蘭。——《康熙字典》 |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
---|---|
字源编辑
「鬱」本從正視人形「大」、從側視人形「人」、從「林」,會林中一人踐踏另一人,被踐踏者心情抑鬱。[1]本義是抑鬱、憂鬱。抑鬱是憂愁心裏積聚、凝滯,引申出積聚,西漢《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鬱血」即血液積聚,[1]此意後世常作「瘀」,積聚又引申出繁茂。「鬱」也用於假借香草名,即今鬱金香,又引申為鬱金香釀的酒,進一步引申為芳香義。西周金文「鬱」在繼承商代文字上,為結構常把「人」改為俯身人形「勹」,或在「人」下加「二」形兩橫飾筆增繁。戰國秦簡文字作「𣝪」,省去了「大」,「勹」訛作「冖」,又因為「鬱」曾假借鬱金香酒,所以加入了食器象形「皀」(即「簋」字)和持簋的手「寸」。東漢《說文》小篆「大」訛作「缶」,「缶」是盛酒器皿,「皀」也改作酒器象形「鬯」,「寸」訛成了「彡」。《說文》以為「鬱」是「𩰪」省聲而「𩰪」是香草名,不確,「鬱」有古文字而「𩰪」沒有,西周金文直接用「鬱」為香草名,「𩰪」當為把「鬱」的「林」改為雙爪形「𦥑」的異體字。隸楷繼承秦文字,仍常作從「皀」從「寸」,但基本不省「大」雖然皆訛作「爻」成「棥」、「夕」、「文」形或和《說文》一樣作「缶」,也有省「大」的寫法,而且「冖」又常訛作「罒」形,應是受「爵」字影響而類化。宋代以來古刻本以《說文》正字形,今「鬱」逐漸成為主流。
商代文字 | 西周文字
|
戰國文字 | 《說文》 (東漢) |
---|---|---|---|
甲骨文 | 金文
|
秦系簡牘
|
小篆
|
|
|
|
参考编辑
编码编辑
“鬱”的Unihan資料 | |
---|---|
|
汉语
- 鬱
讀音编辑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 ||||||||||
---|---|---|---|---|---|---|---|---|---|---|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
翻譯编辑
翻譯 | |
---|---|
组词编辑
日语
鬱
讀音编辑
朝鲜语
- 鬱
讀音编辑
越南语
- 鬱
读音编辑
異體字
- (注:若字形无法正常显示,请安装Unicode擴展字形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