𡷪 U+21DEA, 𡷪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21DEA
𡷩
[U+21DE9]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B 𡷫
[U+21DEB]

跨語言

編輯

漢字

編輯

𡷪山部+7畫,共10畫,部件組合

參考

編輯

字源

編輯

+ 。文獻首見於南朝玉篇·屾部》:「⿱屾犬,音疑,古文。」臺灣學者陳新雄考據「𠤗𠤘」與《古文四聲韻》引〈王庶子碑〉字形相近[註 1]漢字部件「矢」(「⿱人大」或「𠓡」)變為「天」(或「犬」),「匕」與「入」所組類「切」形偏旁則變成「屾」[1]

清朝《康熙字典》將漢字部件「屾」作「艸」訛變成「𦬦」,如之漢字部件「犬→夭」形變而分為二字收錄。或視其為「」、「」的異體不一[註 2],在此從《玉篇》。

釋義

編輯
關於「𡷪」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此字是「」的異體字。)

註釋

編輯
  1. 此類仿造古文現象,學者多稱之為「改隸作篆」或「以隸作古」。
  2. 蓋漢字部件「犬→夭(天)→夫」形變,故明朝楊慎《說文先訓》皆視與「𡷪」同一字,清朝《字彙補》收之[2]

出處

編輯
  1.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𠤘(疑)𦬦(疑)
  2. 溯源典出:
    • 《古文四聲韻·二十五蒸》:凝,所列古文隸定「⿱屾夫」。
    • 《四聲篇海·山部第三》:「⿱屾夭」,古文音疑。又,嶷亦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