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詞典:體例說明
本政策正在開發中,尚非正式常規,有待完善。如果您願意參與這項政策的進一步發展,請看討論頁。
本文旨在規範和說明中文維基詞典的體例,以便於讀者的理解以及編者的工作。該體例主要對於格式的運用做出解釋,對於詞條結構的解釋請參見Wiktionary:布局解釋,對於編者所使用的工具的說明請參閱Wiktionary:所有模版列表。
語言
編輯維基詞典是使用中文解釋的多語詞典,因此,在詞目的前面,用一級標題標註詞條所屬語言,可以使用一級標題語言模板。如果有多種語言,則原則上不分先後分別列舉之。但在詞源明顯的情況下,該詞所來源的語言通常列為第一條,比如déjà vu詞條法語優先於英語。詳細請參閱Wiktionary:布局解釋。
語言名稱可參考ISO 639。語言中文名稱可參考與ISO 639對應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 GB/T 4880-1991 (與ISO 639:1988等效採用) 《語種名稱代碼》
- GB/T 4880.2-2000 (與ISO 639-2:1998等效採用) 《語種名稱代碼 第2部分: 3字母代碼》
- 中華民國《中國國家標準》CNS 13188《語言名稱代碼表示法》(ISO 639:1988對應,但僅有二位字母代碼)
語言模板
編輯維基詞典的語言模板的標題是ISO 639的代碼,或者兩邊插入-
符號,代表一級標題。例如漢語的模板是Template:zh,漢語的一級標題模板是Template:-zh-。其他語言模板請參見
。
爲了避免最終增加服務器負擔,作爲一般規則,以使用國家命名的語言名,例如中文、英語、法語,最後不應維基格式化 (wikify),但目前暫不必遵守此建議。
維基詞典的語言列表請參見附錄:語言列表,製作新語言名稱模版時,請列入該表。
詞目
編輯- 詞目是詞典中被說明的對象,可以是單詞,也可以是複合詞、短語、習語、縮寫等。詞目與維基系統所用的條目不同:詞目可以與條目形式相同,也可以不同。
- 詞目使用黑體標示,為詞目所說明的對象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陽性單數、不定式……)。對象其餘的表現形式在詞目後為變化形式說明。
- 對於同一形式而詞源、釋義不同的詞,分列不同的詞條解釋。
- 異體詞排列在同一詞目內,用逗號隔開。次要形式通常另立條目,但只是簡單地指向主詞目。
詞形變化
編輯詞形變化是指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根據所處性、數、格等語法屬性而變化的形式。由於需要面對相當多樣的變化,有如下方式被使用:
- 標註有代表性的詞形變化形式,以便表示單詞所屬的變化類型組,如德語中標註第一格複數和第二格單數,古希臘語標註屬格和性。
- 使用鏈接指向Wiktionary:Annex名字空間(namespace)內該單詞的變位表(或其他詞形變化表)。
- 使用鏈接指向Wiktionary:Annex名字空間內的變化規律說明。
此外,也可以對變化形式單立詞條進行說明。
詞性
編輯採用二級標題標註單詞的詞性,多詞性的單詞在條目內分別列舉。
無詞性說明的
編輯- 對於沒有對單詞進行詞性區分的語言,轉用合適的二級標題重組各義項。
- 對於習語、短語、縮寫等不屬於單詞的條目,使用二級標題說明其語法屬性。
- 其他無法標註詞性的情況,如偏旁、前/後綴等,使用二級標題說明該詞條的語言學屬性。
詞性範圍
編輯使用二級標題標註的詞性或語法分類參見下表。為方便編者,列出相應的模板。
詞源
編輯說明詞條的來源和變化歷史。可用Template:-etym-統一格式。
注音
編輯可用Template:-pron-統一格式。其中中文部份可用Template:漢語詞彙。參見Wiktionary:佈局解釋#讀音。
釋義和例證
編輯相關詞條
編輯同源詞
編輯可用Template:-akin-統一格式。
派生詞
編輯可用Template:-deriv-統一格式。
同義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編輯同義詞可用Template:-synon-統一格式。反義詞可用Template:-anton-統一格式。
短語和習語
編輯翻譯
編輯中文維基詞典只在中文詞條內提供詞條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