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𧰼
U+8C61, 象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8C61

[U+8C60]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8C62]

跨語言

编辑
筆順
簡體中文筆順
 
日本新字體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

漢字

编辑

豕部+5畫(繁體中文、日本漢字和韓國漢字)或豕部+4畫(簡體中文),共12畫(繁體中文、日本漢字和韓國漢字)或11畫(簡體中文)倉頡碼:弓日心人(NAPO),四角號碼27232部件組合𧰨𫩏𧰨⿸⿳𫩏⿹⿱丿⿱丿丿⿺丿

衍生字

编辑

來源

编辑

漢語

编辑
正體/繁體
簡體 #
 
維基百科有以下相關的條目:
  • 象 (消歧義) (現代標準漢語?)
  • (文言文)
  • 象 (搞清楚) (粵語)
  • (贛語)
  • (客家語)
  • Chiông (閩東語)
  • (閩南語)
  • (吳語)
  • 字源

    编辑
    古代字體(
    西周 說文解字
    (漢·許慎
    《六書通》
    (明·閔齊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傳抄古文字
           

    發音

    编辑

    註解
    • chhiūⁿ/chhiǔⁿ/chhiōⁿ - 白;
    • siōng/sióng/siǒng/chhiāng - 文.
    註解
    • ciên6 - 潮州 (“獸名”);
    • cion6 - 汕頭 (“獸名”);
    • siang6 - other senses.

    释义

    编辑
     
    [1] 亚洲象
    1. 大象
      《左傳‧定公四年》:“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
      《史記‧孝武本紀》:“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
      唐·韓愈《詠雪贈張籍》:“岸類長蛇攪,陵猶巨象豗。”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溫都斯坦﹞服車致遠皆以象。”
    2. 象牙
      《禮記‧玉藻下》:“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
      《淮南子‧泰族訓》:“宋人有以象為其君為楮葉者。”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李勉﹞悉搜家人犀象,投于江中而去。”
      金·朱之才《南越行》:“珊瑚為帳象作床,錦繖高張擊銅鼓。”
    3. 象徵
      《易‧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漢書‧郊祀志下》:“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魯迅《華蓋集續編‧〈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只要一看見封面上畫着的一枝細長的蠟燭,便明白這是光明之象。”
    4. 形象;現象
      《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素問‧五藏生成論》:“五藏之象,可以類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紛哉萬象,勞矣千想。”
      唐·韓愈《為宰相賀白龜狀》:“伏以禎祥之見,必有從來,物象既呈,可以推究。”
      清·王夫之《大心篇》:“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太平救世歌》:“本軍師嘗考天地未啟之初,其象昏冥,一無所有。”
      魯迅《華蓋集續編‧記念劉和珍君》:“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5. 徵兆,跡象
      《易‧繫辭上》:“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
      漢·荀悅《漢紀‧成帝紀四》:“五星聚東井,得天下之象也。”
      晉·棗據《雜詩》:“吳寇未殄滅,亂象侵邊疆。”
      唐·韓愈《為宰相賀白龜狀》:“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
      清·曹寅《三月六日登鼓樓看花》詩:“太平有象此足樂,冠蓋無事宜周旋。”
    6. 狀貌,圖像
      《書‧說命上》:“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漢武帝《賢良詔》:“朕聞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
      宋·鄭樵《〈通志〉總序》:“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是日天氣大寒,席中放下此盆,灑水在內,須臾凝結成象,卻是一塊石上坐着一個老人。”
    7. 想象
      《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8. 法制;以法為治
      《書‧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
      《韓詩外傳》卷六:“是君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犯法。”
      晉·張協《七命》:“解羲皇之繩,錯陶唐之象。”
      宋·葉適《上光宗皇帝札子》:“治道之象,微而難知。”
    9. 曆法
      《尚書中候》卷上:“欽翼皇象。”
    10. 效法,仿效
      《左傳‧桓公二年》:“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
      《漢書‧禮樂志》:“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
      宋·戴埴《鼠璞‧東坡非武王》:“武樂固美,而音聲失傳,未為盡善。使有慚德而象之,武豈得為盡美耶?”
      《明史‧劉宗周傳》:“在正己以正百僚。必存諸中者,上可對君父,下可質天下士大夫,而後百僚則而象之。”
    11. 摹擬,描摹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
      唐·韓愈《賀皇帝即位表》:“伏惟皇帝陛下,儀而象之,以永多福。”
      宋·蘇洵《王荊公畫像贊》:“公在荊州,或象其儀;白鬚紅顏,謂公方壯。”
      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總之謂為上帝者,能形形,能象象,能天天,能地地。”
    12. 類似;好像
      《左傳‧桓公六年》:“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漢·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
      晉·陸機《招隱》詩:“輕條象雲構,密葉成翠幄。”
      清·劉大櫆《雷說》:“雷之為形,非走非翔,象彼鷹隼,兩翼怒張。”
    13. 類推;類比
      《孫子‧用間》:“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宋·曾鞏《戚元魯墓志銘》:“行足以像其先人,材足以施於世用。”
      明·李贄《解經題》:“何以謂之至高?以無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
    14. 體現,表現
      《漢書‧禮樂志》:“《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
      唐·柳宗元《非國語上‧無射》:“聖人既理,定知風俗和恒,而由吾教,於是乎作樂以象之。”
    15. 道教指“
      《老子》:“執大象,天下往。”
    16. 古代通譯外族語言的官。亦特指通譯南方語言的官
      《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
      《漢書‧禮樂志》:“蠻夷竭歡,象來致福。”
    17. 古代舞蹈名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史記‧禮書》:“和鸞之聲,步中《武》《象》,驟中《韶》《濩》,所以養耳也。”
    18. 古樂名
      《墨子‧三辯》:“武王勝殷殺紂,環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荊、吳、鄭、衛之聲,《韶》、《濩》、《武》、《象》之樂。”
    19. 酒器
      《左傳‧定公十年》:“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
    20. 《周易》專用語,謂解釋卦象的意義。亦指卦象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亦有包于文矣。”
      《紅樓夢》第一〇二回:“﹝毛半仙﹞檢起錢來,嘴裏說是;‘內爻已示,更請外象三爻,完成一卦。’”

    參見

    编辑
    漢語中的国际象棋棋子國際象棋棋子(布局 · 文字)
               
    (wáng),
    國王国王 (guówáng)
    ,
    皇后 (huánghòu)
    (),
    城堡 (chéngbǎo)
    (xiàng),
    主教 (zhǔjiào)
    (),
    騎士骑士 (qíshì)
    (bīng)

    日語

    编辑
     
    日語維基百科有一篇文章關於:
    維基百科 ja

    讀音

    编辑

    朝鮮語

    编辑

    讀音

    编辑
    音讀 (sang)

    越南語

    编辑

    讀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