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台湾闽南语/常用代名词
在明郑时期与清治时期,闽粤一带的移民大量进入台湾,其中以福建省南部的泉州府人以及漳州府人为主,后来闽南语取代了台湾原住民族诸语,成为了台湾最优势语言。日治时期当局以“台湾话”称之,以区分其他语言。
台湾闽南语不仅在腔调上与原生闽南语又些微差异,在语汇上也吸收了各时期政权以及原住民族的外来语,最后形成与原生闽南语有差异的台湾话。至21世纪初,台湾闽南语仍为台湾第一大母语。在台湾,多数台湾人将台湾闽南语称为台语或台湾话,下方将“台湾闽南语”略作“台语”。
下方整理出台语常用字词与华语字词间的对照,并采用台罗拼音为其标音。
列表
编辑台文 | 释义 | 台罗音标 | 备注 |
---|---|---|---|
单数格人称代名词 | |||
文读音为ngóo | |||
读音为“gún”时亦可指称“我们”,而读音为“guán”时则绝对指称“我们”。 | |||
指称一个单数个体或单数群体。“自己(tsū-kí)”为训读华语用法,非台语固有口语词汇。 | |||
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为“你”,但“汝”应方为本字。 | |||
复数格人称代名词 | |||
使用上,“咱”包括听话者,“阮(guán)”则不包括听话者。在〈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00期表示此为咱侬两字合音(侬为复数词尾)。[1] | |||
使用上,“咱(lán)”包括听话者,“阮”则不包括听话者。在〈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00期表示此为我侬两字合音。[1] | |||
“恁(lín)”为教育部建议用字,可能有其他用字,〈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32期:“这个词很可能是合音而来,因此找不到本字”,在第300期表示汝侬两字即为此合音。[2][1] | |||
“𪜶(in)”为教育部建议用字,由于过于生僻,经常以“怹”字或其他用字书写。在〈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00期表示此为伊侬两字合音。[1]为根据形声法则之新造字,为多方字典与文献采用之字。[3] | |||
相对于华语即为“大家”之意,因此经常误写成“大家(ta-ke;台语“婆婆”之意)”。 | |||
指称代名词 | |||
本字不详,正字采用约定俗成之训用替用字。[4] | |||
本字应为“许”,正字采用约定俗成之“彼”为其替用字。[5] | |||
正字采用具相似发音之汉字“遮(jia)”为替用字。[6] | |||
本字应为“许”,但发音与现今台语“许”字之发音相去甚远,因此借音近易解之“遐(hâ)”字用之。[7] |
- 有关于“这(tsit)”与“彼(hit)”等指称形容词,请参见台湾闽南语常用形容词条目。
注释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 1.0 1.1 1.2 1.3 “〈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00期。”,(请提供作品标题)[1],访问于2018-08-20
- ↑ 〈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32期。
- ↑ 〈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268期:“是台湾闽南语依据“形声”的原则所造的字,……目前很多闽南语文献(包括辞典)都写成此字。”
- ↑ 〈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22期:“台湾闽南语指示代词近指为 tse,远指为 he,写成‘这’、‘彼’,都是训用,借其义不借其音。”
- ↑ 〈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08期:“闽南语远指词 he,汉文本字可能是‘许’,但一般台语文习用‘彼’字。”
- ↑ 〈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287期:“台湾闽南语中表示‘这里’的指示词‘tsia’一词,写做‘遮’,并非本字,而是借其音,并且略借其部首之义。”
- ↑ 〈台湾闽南语按呢写〉,第309期:“台湾闽南语远指词 hia,汉文本字可能是‘许’,但一般现代台语文习用‘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