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
漢字
- 川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
---|---|
說文解字 | |
---|---|
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𡿨巜,距川。”言深𡿨巜之水會爲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 ——《說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
---|---|
《寅集中》《巛字部》 川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闢流川。《註》通流。《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註》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又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註》川,竅也。 又叶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康熙字典》 |
字源
編輯河川的象形字。「川」兩側的兩筆是河畔,中間一筆是河水。古文字早期「川」和「水」是近義可以替換的意符。在商代甲骨文中「川」中間最多的是作三點表示起伏波動的河水,或多一點少一點,或類化成「水」,但「水」或少一點。但中間是一筆的「川」在甲骨文中也有出現,僅一例。而正是這種「川」被後世所傳承,西周到戰國乃至漢代《說文》小篆,「川」形體沒有大變化,皆是三道豎波浪線。戰國手寫體即簡帛文字中無論是楚系或秦系都出現了把「川」的波浪線改為平直豎線的隸化趨勢,秦簡「川」參見「順」字。今文字隸楷即繼承了這種平直的「川」。「川」有一異體「巛」,僅是隸定的不同,但需要注意的今文字是從「巛」形的字中僅有「巡」是「川」聲和「川」相關,剩下的基本是恰巧同形。
以「川」作意符的字有「州」、「巟」、金文「朝」(從「川」,「龺」聲,實際為「潮」本字)等,以「川」作聲符的字有「順」、「巡」、「訓」、「馴」、「甽」、「圳」等。
筆順
編輯筆順 | |||
---|---|---|---|
參考
編輯編碼
編輯「川」的Unihan資料 | |
---|---|
|
漢語
編輯- 川
讀音
編輯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 ||||||||||
---|---|---|---|---|---|---|---|---|---|---|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
|
|
|
釋義
編輯- 河流。例:山川秀麗。
- 平地。
- 四川的簡稱。例:川菜。
釋名 | |
---|---|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 ——《釋名》 |
翻譯
編輯組詞
編輯日語
編輯(一年級漢字)
讀音
編輯釋義
編輯朝鮮語
編輯- 川
讀音
編輯越南語
編輯-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