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
漢字
- 乙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
---|---|
說文解字 | |
---|---|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从乙。 ——《說文解字》 |
釋名 | |
---|---|
乙,軋也,自抽軋而出也。 ——《釋名》 |
康熙字典 | |
---|---|
《子集上》《乙字部》 乙 《唐韻》於筆切《集韻》億姞切《韻會》《正韻》益悉切,𠀤音鳦。十幹名。東方木行也。《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前漢·律歷志》奮軋於乙。《京房易傳》乙,屈也。 又凡讀書,以筆志其止處曰乙。《史記·東方朔傳》朔初上書,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三月乃盡。 又唐試士式,塗幾字,乙幾字。抹去譌字曰塗,字有遺脫,句其旁而增之曰乙。 又《太乙數》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諸名。 又《前漢·藝文志》有天乙三篇。《註》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假託也。 又姓。漢南郡大守乙世,前燕護軍乙逸,明乙瑄,乙山。 又《爾雅·釋魚》魚腸謂之乙。《禮·內則》魚去乙。《註》魚餒必自腸始,形屈如乙字。一說魚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鯁不可出,去之乃食。 又《茅亭客話》虎有威如乙字,長三寸許,在脅兩旁皮下,取得佩之,臨官而能威衆。無官佩之,無憎疾者。《蘇軾詩》得如虎挾乙。——《康熙字典》 |
字源编辑
商代文字 | 西周文字
|
戰國文字 | 《說文》 (東漢) | |
---|---|---|---|---|
金文 |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小篆
|
|
|
|
筆順编辑
|
参考编辑
编码编辑
“乙”的Unihan資料 | |
---|---|
|
汉语
- 乙
讀音编辑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 ||||||||||
---|---|---|---|---|---|---|---|---|---|---|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
釋義编辑
- 天干的第二位。
- 第二。
翻譯编辑
翻譯 | |
---|---|
|
组词编辑
日语
乙
讀音编辑
朝鲜语
- 乙
讀音编辑
越南语
- 乙
讀音编辑
異體字
- (注:若字形无法正常显示,请安装Unicode擴展字形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