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漢字
- 一
漢語數詞 | ||||||||||||||||||||
---|---|---|---|---|---|---|---|---|---|---|---|---|---|---|---|---|---|---|---|---|
數字 | 位 | 複合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02 | 103 | 104 | 108 | 1012 | 20 | 30 | 40 | 200 | |
小寫 | 〇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百 | 千 | 萬 万 |
億 亿 |
兆 | 廿 | 卅 | 卌 | 皕 |
大寫 | 零 | 壹 | 貳 贰 |
參 叁 |
肆 | 伍 | 陸 陆 |
柒 | 捌 | 玖 | 拾 | 佰 | 仟 | 萬 万 |
億 亿 |
兆 |
字形拆解/相關派生漢字 | |
---|---|
說文解字 | |
---|---|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 ——《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 | |
---|---|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從一。一之形。於六書為指事。凡雲凡某之屬皆從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為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韻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韻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裡。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康熙字典 | |
---|---|
《子集上》《一部》 一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康熙字典》 |
字源编辑
指事字,以一橫代指數字一。
商代文字 | 西周文字 | 春秋文字 | 戰國文字 | 《說文》 (東漢) | ||||
---|---|---|---|---|---|---|---|---|
金文 | 甲骨文 | 金文
|
金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秦系簡牘 | 古文
|
小篆
|
|
|
|
筆順编辑
|
參考编辑
- 大字源:129页,第1字
- 汉语大字典:第1卷,1页,第1字
- 康熙字典:75页,第1字
- 宋本广韵:468页,第40字
- 辞海:1页,第1行,第1字
- 台華雙語辭典:1頁,1行,第1字
- Unihan数据:U+4E00
编码编辑
“一”的Unihan資料 | |
---|---|
|
汉语
- 一
簡體與正體/繁體 |
一 | |
---|---|---|
異體 | 壹 財務 弌 |
读音编辑
上古音(白一平-沙加爾系統,2011年) | ||||||||||
---|---|---|---|---|---|---|---|---|---|---|
查閱自網址: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Version 1.00, 20 Feb. 2011),查閱日期 2012-12-04。
|
韻圖 | |
---|---|
字 | 一 |
讀音 # | 1/1 |
聲 | 影 (34) |
韻 | 質 (48) |
調 | Checked (Ø) |
開合 | Open |
等 | III |
反切 | 於悉切 |
擬音 | |
鄭張尚芳 | /ʔiɪt̚/ |
潘悟雲 | /ʔit̚/ |
邵榮芬 | /ʔjet̚/ |
蒲立本 | /ʔit̚/ |
李榮 | /ʔiĕt̚/ |
王力 | /ĭĕt̚/ |
高本漢 | /ʔi̯ĕt̚/ |
推斷官話讀音 | yi |
白一平–沙加爾 系統1.1 (2014) | |
---|---|
字 | 一 |
讀音 # | 1/1 |
現代北京音 (拼音) |
yī |
構擬中古音 | ‹ ʔjit › |
構擬上古音 | /*ʔi[t]/ |
英語翻譯 | one |
Notes for Old Chinese notations in the Baxter–Sagart system: * Parentheses "()" indicate uncertain presence; |
鄭張 系統 (2003) | |
---|---|
字 | 一 |
讀音 # | 1/1 |
No. | 14833 |
Phonetic component |
一 |
Rime group |
質 |
Rime subdivision |
2 |
Corresponding MC rime |
一 |
構擬上古音 | /*qliɡ/ |
释义编辑
一
- 數詞。大寫作“壹”。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
- 《詩‧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 《論語‧公冶長》:“﹝子貢﹞對曰:‘賜(子貢)也,何敢望回(顏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閒,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
- 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吾一瓶一缽足矣。”
- 序數的第一位。
- 《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漢書‧鮑宣傳》:“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
-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考過,宗師着實稱贊,取在一等第一。”
- 魯迅《吶喊‧明天》:“原來魯鎮是僻靜地方,還有些古風:不上一更,大家便都關門睡覺。”
- 若干分中的一分或整數以外的零頭。
- 《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 《文選‧陸機〈嘆逝賦〉》:“顧舊要於遺存,得十一於千百。”
- 李善注:“十一者,謂通千百而計之,十分而得其一。”
- 唐·韓愈《別知賦》:“惟知心之難得,斯百一而為收。”
- 宋·洪邁《容齋隨筆‧俗語有所本》:“俗語謂錢一貫有畸曰千一、千二,米一石有畸曰石一、石二,長一丈有畸曰丈一、丈二之類。”
- 表示一部份。
- 《呂氏春秋‧舉難》:“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擇務而貴取一也。”
- 高誘注:“一分。”
- 表示動作一次或短暫。
- 《宋書‧戴顒傳》:“綏(王綏)曰:‘聞卿善琴,試欲一聽。’”
- 《三國演義》第一〇六回:“勝(李勝)曰:‘乞紙筆一用。’”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書生得了科名,難道不該歸來會一會宗族鄰里,這也罷,父母墳墓邊也不該去拜見一拜見的?”
- 丁西林《一隻馬蜂》:“這幾天太陽已經很利害,不如叫他們先把南房裏的皮衣,拿出來曬一曬。”
- 毛澤東《實踐論》:“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 數目少或機會小。
- 某一個。
- 漢·劉向《列仙傳‧騎龍鳴》:“一旦騎龍來游亭下,語云馮伯昌孫也。”
- 《三國演義》第九二回:“忽見一人自正南而來,口稱有機密事。”
- 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狼》:“一屠暮行,為狼所逼。”
- 毛澤東《矛盾論》一:“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
- 每個。
- 《三國演義》第二七回:“一人一個火把。”
- 班上有五十位同學,一人發五本練習簿。
- 全;滿。
- 《禮記‧雜記下》:“一國之人皆若狂,賜(子貢)未知其樂也。”
- 唐·王建《宮詞》之六一:“內宴初秋入二更,殿前燈火一天明。”
- 唐·蔣防《霍小玉傳》:“一家驚喜,聲聞於外。”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此時嚴蕊之名布滿一郡。”
- 相同;一樣。
- 《孟子‧離婁下》:“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 趙岐注:“言聖人之度量同也。”
- 《淮南子‧說山訓》:“所行則異,所歸則一。”
-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梁惠王下篇七》:“經、權一也,因事之常變而分爾。”
- 周而復《印第安人》:“首先要弄清楚哥倫布到達美洲時,有多少印第安人?各家說法不一。”
- 齊一;聯合。
- 《戰國策‧秦策一》:“諸侯不可一,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之明矣。”
- 《史記‧蘇秦列傳》:“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以畔秦。”
- 指聯合而成的整體。
- 《戰國策‧秦策五》:“四國為一,將以攻秦。”
- 漢·賈誼《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 統一。
-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朱熹集注:“王問列國分爭,天下當何所定,孟子對以必合於一,然後定也。”
- 《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 唐·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 明·胡應麟《詩藪‧雜編‧遺逸下》:“其後卒雄據中華,幾一宇內,即數歌詞可徵。”
- 專一。
- 《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 宋·周密《齊東野語‧齋不茹葷必變食》:“一其心志,潔其氣體,以與神明交,未嘗不飲酒不茹葷也。”
- 謂獨力統理。
- 《後漢書‧馮緄傳》:“進赴之宜,權時之策,將軍一之,出郊之事,不復內御。”
- 李賢注:“一,猶專也,言出郊以外,不復由內制御也。”
- 純一不雜。
- 《管子‧水地》:“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
- 尹知章注:“一,謂不雜。”
- 南朝·宋·何承天《重答顏永嘉書》:“蹲膜揖讓,終不並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 單純不繁複。
- 惟精惟一。
- 初;開始。
- 《孟子‧梁惠王下》:“《書》曰:‘湯一征,自葛始。’”
- 趙岐注:“言湯初征,自葛始。”
- 《西游記》第十八回:“我一來時,曾與他講過。”
- 老舍《正紅旗下》二:“但是,從我一記事兒起,直到她去世,我總以為她在二三十歲的時節,必定和我大姐同樣俊秀。”
- 另一。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姓曹,諱操”
- 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興王》:“時許耳之子名曰由,字道開,一字武仲。”
- 獨。
- 《方言》第十二:“一,蜀也,南楚謂之獨。”
- 郭璞注:“蜀,猶獨耳。”
- 南朝·梁·蕭統《示雲麾弟》:詩:“爾登陟兮一長望,理化顧兮忽憶予。”
- 唐·杜甫《秦州雜詩》之七:“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一,一本作“獨}}。
- 元·薩都剌《宿經山寺》詩之一:“野人一宿經山寺,十里松聲半夜潮。”
- 或者。
- 《左傳‧昭公元年》:“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 《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成玄英疏:“或牛或馬,隨人呼召。”
- 副詞。都;一概。表示總括。
- 《書‧金縢》:“乃卜三龜,一習吉。”
- 孔穎達疏:“用三王之龜卜,一皆相因而吉。”
- 《詩‧邶風‧北門》:“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
- 朱熹注:“一,猶皆也。”
-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 唐·韓愈《毛穎傳》:“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
- 副詞。很;甚。表示程度。
- 《莊子‧大宗師》:“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
- 孫經世《經傳釋詞補》:“回一怪之,言甚怪之也。”
- 《晏子春秋‧諫上九》:“寡人一樂之,是欲祿之以萬鍾,其足乎?”
- 孫經世《經傳釋詞補》:“一樂,即甚說也。”
- 副詞。一直;始終。表示動作不間斷,情況不改變。
- 《淮南子‧說林訓》:“尾生之信,不如隨牛之誕,而況一不信者乎!”
- 高誘注:“一,猶常也。”
- 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公待我一以朋友,不以幼壯先後致異。”參見“一行”。
- 副詞。乃;竟然。表示出於意料。
- 《呂氏春秋‧知士》:“宣王太息動於顏色曰:靜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
- 高誘注:“一,猶乃也。”
-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
-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
- 孫中山《統一中國非出兵北伐不為功》:“其甚者尤以決堤而淹斃無辜人民,滅絕人道,一至於此!”
- 副詞。一旦;一經。
- 《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古之人,一舉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
- 《漢書‧文帝紀》:“歲一不登,民有飢色。”
- 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 楊朔《鐵騎兵》一:“一過雁門關,氣候顯然不同了。”
- 副詞。猶一一。參見“一聽”、“不一”。
- 連詞。與“便”或“就”連用,表示兩種動作時間上的前後緊接。
- 《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捨着性命去求他。”
- 魯迅《彷徨‧孤獨者》:“我們的大良們也很喜歡和他玩,一有空,便都到他的屋裏去。”
-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和小二黑年紀相仿的孩子們,一跟小二黑生了氣,就連聲喊道:‘不宜栽種!不宜栽種!’”
- 助詞。表示加強語氣。參見“一何”。
- 《管子‧霸形》:“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
- 《後漢書‧何進傳》:“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
-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張大道:‘且說說看。’一竟自去了。”
- 哲學用語。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稱宇宙萬物的原始狀態。
-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莊子‧天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 《淮南子‧原道訓》:“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 中国傳統樂譜工尺譜所用記音符號之一。
- 《宋史‧樂志十七》:“夾鐘、姑洗用‘一’字。”
- 《遼史‧樂志》:“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 漢字筆形之一。稱“橫”。
- 姓。
- 明有一炫宗,靈壽縣丞。
組詞编辑
翻譯编辑
翻譯 | |
---|---|
|
|
日语
一
(1年級漢字)
讀音编辑
- 呉音:いち (ichi)
- 漢音:いつ (itsu)
- 訓読:ひと (hito), ひとつ (一つ, hitotsu)
- 名乗:い (i), いっ (it), いる (iru), おさむ (osamu), かつ (katsu), かず (kazu), かづ (kazu), すすむ (susumu), てん (ten), はじめ (hajime), ひ (hi), ひとつ (hitotsu), まこと (makoto)
组词编辑
朝鲜语
- 一
漢字编辑
一 (il)
越南语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