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
跨语言 编辑
筆順 | |||
---|---|---|---|
筆順 | |||
---|---|---|---|
汉字 编辑
的(白部+3畫,共8畫,倉頡碼:竹日心戈(HAPI),四角號碼:27620,部件組合:⿰白勺)
派生字 编辑
來源 编辑
汉语 编辑
字源 编辑
古代字體(的) | |
---|---|
《說文解字》 (於漢朝編纂) |
《六書通》 (於明朝編纂) |
小篆 | 傳抄古文字 |
上古漢語 | |
---|---|
豹 | *preːwɢs |
趵 | *preːwɢs, *preːwɢ |
尥 | *breːw, *b·reːwɢs |
箹 | *ʔreːwɢs, *ʔreːwɢ |
杓 | *plew, *pʰlew, *bljewɢ, *pleːwɢ |
約 | *ʔlewɢs, *ʔlewɢ |
扚 | *pleːwʔ, *pleːwɢ |
釣 | *pleːwɢs |
瘹 | *teːwɢs |
芍 | *ɡleːwʔ, *spʰlewɢ, *pl'ewɢ, *bljewɢ, *pleːwɢ |
酌 | *pljewɢ |
灼 | *pljewɢ |
勺 | *pljewɢ, *bljewɢ |
彴 | *pljewɢ |
犳 | *pljewɢ |
妁 | *pljewɢ, *bljewɢ |
汋 | *bljewɢ, *sbreːwɢ |
仢 | *bljewɢ |
葯 | *qlewɢ, *qreːwɢ |
礿 | *lewɢ |
肑 | *preːwɢ, *pleːwɢ |
瓝 | *breːwɢ |
的 | *pleːwɢ |
靮 | *pleːwɢ |
馰 | *pleːwɢ |
玓 | *pleːwɢ |
魡 | *pleːwɢ |
形聲漢字(OC *pleːwɢ):意符白+聲符勺 (OC *pljewɢ, *bljewɢ)。
词源1 编辑
簡體與正體/繁體 |
的 | |
---|---|---|
異體 | 旳 㢩 墑 |
“明亮”。对比灼。
“目标的准心”之意可能是次要义项。另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词根。对比藏語 རྟགས (rtags, “标记,记号”)。
发音 编辑
释义 编辑
的
- 明亮,清晰,易辨别。
- 替代寫法: 旳(古旧)
- 白色。
- 马前额的白色,或前额是白色的马。
- 箭靶的中心,准心。
- 替代寫法: 㢩 (dì)
- 标准,准则,规范。
- 目标,希望达到的地点或境况。
- 目的 ― mùdì ―
- (歷史) 女性前额上装饰的红点。
- 替代寫法: 旳(古旧)
- 菂的另一種寫法。
- 真实。
- 确实,肯定。
组词 编辑
词源2 编辑
簡體與正體/繁體 |
的 | |
---|---|---|
異體 | 个 泉漳话 亓 泉漳话 兮 泉漳话 ㄟ 泉漳话 |
最早可考于唐代,作底。字形后被借来代表北方方言内代表从属关系的助词的de,取代了早期的底。
关于该词源,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理论:
- 文言属格助词之 (OC *tjɯ)的辅音弱化形式(Demiéville, 1950; Wang, 1958; Mei, 1988),其仍出现于大量短语和一些书面表达内,尤其在台湾。
- 派生自者 (OC *tjaːʔ)(Lü, 1943; Yuan et al., 1996; Yang, R. X., 2016)。
可能和地的助词用法同源,其发音相同但用法特别。
对比「的」在台湾的注音变体:ㄉ。
现代汉语中,其也用于代替其他无关同义助词,比如閩南語 ê(个、亓、兮或ㄟ,可能派生自其)、閩東語 gì (其), 吳語 geq(個)和粵語 ge3(嘅 < 個)。
发音 编辑
释义 编辑
- 用于定语后,表示从属关系,即修饰对象属于定语。
- 用于表示前面的名词、形容词或短语修饰后面的名词。
- 用于构成名词性短语。
- 用于后接于动词或插入于动词和其宾语间来强调句子内的一个元素。可与是 (shì)连用。
- 用于陈述句后表强调。
- 这一类东西。
- (非正式) 乘以。加上。
用法说明 编辑
- (从属关系助词): 亲属关系间、或者组织关系间的的 (dì)可省略。
- (连接形容词和名词): 若两者均为单音节,则省略的 (dì)。
- 形容词有多个音节或者被副词修饰时不能省略。
- 常见的关联关系可以省略的 (dì)
- 有必要时,汉字的 (dì)可用白勺的 (bái sháo de)来区别于同音字得(雙人得/双人得 (shuāng rén dé))和地(土也地 (tǔ yě dì))。
- 官话俚语中,的 (dì)可发音为di,然后在书写中用滴表示:
近义词 编辑
方言用詞 — 的[地圖] | ||
---|---|---|
語言 | 地區 | 詞 |
文言文 | 之 | |
書面語 (白話文) | 的 | |
官話 | 北京 | 的 |
臺灣 | 的 | |
馬來西亞 | 的 | |
新加坡 | 的 | |
粵語 | 廣州 | 嘅 |
香港 | 嘅 | |
台山 | 個 | |
贛語 | 南昌 | 个 |
客家語 | 梅縣 | 个 |
苗栗(北四縣) | 个 | |
屏東(內埔,南四縣) | 个 | |
新竹縣(竹東,海陸) | 个 | |
臺中(東勢,大埔) | 个 | |
新竹縣(芎林,饒平腔) | 个 | |
雲林(崙背,詔安腔) | 个 | |
徽語 | 績溪 | 仂 |
晉語 | 太原 | 的 |
閩東語 | 福州 | 其 |
閩南語 | 廈門 | 个 |
潮州 | 个 | |
汕頭 | 个 | |
吳語 | 上海 | 個 |
溫州 | 個 | |
湘語 | 長沙 | 的 |
组词 编辑
派生語彙 编辑
词源3 编辑
用于音译外语借词的借字。
发音 编辑
释义 编辑
的
组词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日语 编辑
汉字 编辑
(4年級漢字)
读法 编辑
词源1 编辑
本詞中的漢字 |
---|
的 |
てき 四年級 |
音讀 |
改自“目的”一意,可能源自明清时期将该词用作属格或形容词化助词的用法,[1]或更早的宋元时期。[2][3]可能也在明治时代受到了英語形容词后缀-tic的影响(如spastic、plastic和characteristic内),最终派生自古希臘語 -τικός (-tikós),用于从动词构成形容词。[1][2][4][3][5]
发音 编辑
后缀 编辑
词源2 编辑
本詞中的漢字 |
---|
的 |
てき 四年級 |
音讀 |
源自中古漢語 的 (tek, 字面意思是“靶眼”,亦有“明亮”之意)。
发音 编辑
词缀 编辑
衍生词汇 编辑
名词 编辑
- (罕用) 敵的另一種拼寫法
其他形式 编辑
代词 编辑
其他形式 编辑
近义词 编辑
词源3 编辑
本詞中的漢字 |
---|
的 |
まと 四年級 |
訓讀 |
源自古典日語。可能是由目 (ma) + 所 (to, “地方”)构成的复合词。可能与同音的円 (mato, “圆的”, 形容词,现代日语中弃用)同源。[1]
发音 编辑
名词 编辑
近义词 编辑
- (目的): 目的 (mokuteki)
词源4 编辑
本詞中的漢字 |
---|
的 |
いくは 四年級 |
訓讀 |
源自古典日語。
- ha词素可能派生自动词后缀ふ (fu),即ha的未然形 (mizenkei)。但是可能性不高,因为以-fu结尾的动词活用形会经历规则变化f-、h-→w-,而产生*ikuwa,而非当前的正确读法ikuha。
- 从上述发音发展的矛盾可见,ikuha可能实为由iku + ha构成的复合词。词素iku可能派生自词干いく (iku, “射箭”),如いくう (ikuu)和戦 (ikusa, “战斗”, 原意为“射箭”)内的iku。[1]iku可能和动词射る (iru, “射(箭)”)或弃用动词生く (iku, “活;使...活起来,使...动起来”)有关,可能和行く (iku, “走,去”)同源。
- 词素ha不详,可能是端 (ha),源自词义“箭矢的一端”。
发音 编辑
名词 编辑
衍生词汇 编辑
- 的所 (ikuhadokoro):放置靶心之处
词源5 编辑
本詞中的漢字 |
---|
的 |
ゆくは 四年級 |
訓讀 |
源自古典日語。变自前文ikuha。对比动词行く (iku, yuku, “走,去”)内iku ↔ yuku的变化。
发音 编辑
名词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 1.0 1.1 1.2 1.3 1.4 1988年,国語大辞典(新装版)(日語),東京:小學館
- ↑ 2.0 2.1 2.2 2.3 2006,大辞林 (大辭林),第三版(日語),東京:三省堂,ISBN 4-385-13905-9
- ↑ 3.0 3.1 1997,新明解國語辭典,第五版(日語),東京:三省堂,ISBN 4-385-13143-0
- ↑ 1995,《大辞泉》(大辞泉)(日語),東京:小學館,ISBN 4-09-501211-0
- ↑ Masuda, Wataru (2000)Joshua A. Fogel, 译., Japan and China: Mutu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Modern Era, Routledge, ISBN 0700711201
朝鲜语 编辑
汉字 编辑
复合词 编辑
越南语 编辑
汉字 编辑
的:儒字;讀法:đích, đét, đít, điếc, đếch, đễ
-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
{{rfdef}}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