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 兩
說文解字
|
---|
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 ——《說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
《子集下》《入字部》 兩 〔古文〕㒳《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𠀤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𠀤良去聲《詩·召南》百兩御之。
——《康熙字典》
|
- 兩
閩南語
- (福建: 廈門, 臺北, 高雄, 臺南, 三峽, 宜蘭, 金門, 馬公, 新竹, 台中)
- (福建: 泉州, 鹿港, 菲律賓)
- (福建: 漳州, 檳城)
- (福建: 廈門, 泉州, 臺灣話(常用))
- (福建: 漳州)
註解:
- nn̄g/nňg/nō͘ - 白;
- lióng - 文。
吳語
- 北方話
- 粵語
- 客家語
- 閩東語
- 閩南語
- (福建: 廈門, 泉州, 高雄, 臺北, 鹿港, 三峽, 宜蘭, 金門, 馬公, 新竹, 台中)
- (福建: 漳州, 臺南)
- (福建: 檳城)
- (潮州話)
吳語
(liǎng,ㄌㄧㄤˇ;粵 loeng5;滬 lianX;閩南 nn̄g (白), lióng (文);原始閩語 *l̥ɔŋB/C (> 福州 laŋC2、建陽 sɔŋC1);良獎切)
- 數詞。二。常用於成對或相對的事物。
- 加倍,翻一番。
(liǎng,ㄌㄧㄤˇ;粵 loeng2;滬 lianX;閩南 niú (白);原始閩語 *liɔŋB (> 福州 lioŋB1、建陽 lioŋB1);良獎切)
- 重量單位。古制二十四銖為一兩。
(liàng,ㄌㄧㄤˋ;粵 loeng6;力讓切)
- “輛”的古字。
- 兩
訓讀
|
두 (twu) |
냥(兩) (nyang)
|
---|
音讀
|
량 (lyang) |
양 (yang) |
냥 (nyang) |
양 (yang)
|
---|
異體字
- (注:若字形无法正常显示,请安装Unicode擴展字形档。)